(新春走基層)江蘇徐州非遺傳承人傳授花燈技藝 傳承文化留住年味
中新網徐州2月21日電 (朱志庚 晨曉)“傳統花燈工序主要有扎框、糊襯、粘紙筒、剪裙子、貼花邊……”2月20日,農歷正月十一,在徐州市鼓樓區九里街道孤山社區東二樓大廳,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燈彩(徐州花燈)”項目傳承人曹開君為多名社區居民傳授傳統花燈制作技藝。目前,曹開君的多個手工花燈正在南京參加全國燈會燈彩項目展,深受好評。
本次授課是徐州市鼓樓區文化館2024年“非遺六進”的特色主題活動。為了講好課,曹開君和老伴提前準備了竹條、竹圈等制作花燈的材料。曹開君拿起兩個扎好的竹圈用兩根小竹條捆綁支撐成筒狀,再用一根長竹條彎成拱形插到圓筒框架里,作為花籃系子并撐起圓筒。
曹開君邊講解邊操作,他拿起圓筒框架,將放蠟燭的燈架固定在其底部。不一會兒,一個花籃燈便做成了。他說,這種燈也叫繡球燈,用料主要是竹條和彩紙,做法比較簡單易學。還有宮燈、走馬燈等種類,用料多是鐵絲、綢緞布、戲服紗布等,做工比較精細,而且非常耗時。
在現場,孤山社區20多位居民跟著曹老師一起認真糊花燈。“我這個框架總是歪,咋回事啊?”9歲的小學生李蘇辰認真學習,不斷請教,在掌握了十字扎法后,圓筒框架最終成型。“以前都是塑料燈,沒想到我也可以自己制作這么漂亮的紙花燈。元宵節,我要裝上蠟燭挑出去給大家看看。”李蘇辰高興地炫耀。
孤山社區黨委委員王啟表示,元宵節即將到來,大家跟著非遺傳承人學扎花燈,不僅豐富了轄區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還促進了民俗和傳統文化的傳承,營造出濃厚的節日氣氛。
花燈作為傳統民俗工藝品,能夠渲染喜慶氛圍,多在春節、元宵節等傳統節日懸掛,也有增光添彩、祈求平安的寓意。“我的手藝是祖輩傳下來的,然后進行創新,現在制作的花燈樣式很多。”曹開君說。
在曹開君家里,一盞可調節的照明燈,下面放個小凳子,便是簡易的工作臺。曹開君用自制的偏刃刀一點一點把竹竿破開,分成竹條。“這把偏刃刀更方便把竹竿割成細條,這是多年破竹子總結的經驗。而且干這個活不能戴手套,不然會影響手感。”曹開君說。
曹開君將竹子破成竹條,老伴劉玉岐幫助干后續工作,將竹條扎成框架。“我是后來跟老伴學的技術,現在各種花燈都能扎,平時就給老伴打下手。”劉玉岐說,除了糊花燈,老伴還會扎風箏、畫糖畫、剪紙等傳統民俗工藝。女兒從小受到熏陶,對傳統文化情有獨鐘,現在是南京一所小學的語文老師。“我女兒也會扎花燈,以前經常幫著我們干活,現在外孫女也愛上了這些,特別是剪紙,她掌握得很好。”

曹開君已經在案桌上開始了山水畫創作。“這是走馬燈的一個內膽圖案,我是邊畫邊構思。”曹開君說,最初的走馬燈要先扎一個內膽,頂部設計成類似于螺旋槳的輪軸裝置,底部點上蠟燭,靠蠟燭產生的熱力造成氣流,令輪軸轉動。因多在花燈內膽上繪制古代武將騎馬的圖畫,轉動時看起來好像幾個人你追我趕一樣,故名走馬燈。
今年2月2日至24日,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與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南京市人民政府在南京共同舉辦的全國燈會燈彩項目展。曹開君攜帶他親手制作的多個手工花燈應邀參展,徐州市僅此一家。
今年是龍年,除了創作以“龍”為主題的花燈外,曹開君還用傳統糖畫技藝多創作一些“龍行龘龘”糖畫來表達對新年的美好祝福。(完)

- 專題:2024年新春走基層
社會新聞精選:
- 2025年05月12日 11:37:38
- 2025年05月12日 11:22:49
- 2025年05月12日 11:05:18
- 2025年05月12日 09:59:12
- 2025年05月12日 09:55:36
- 2025年05月12日 09:52:27
- 2025年05月12日 09:48:55
- 2025年05月12日 09:33:18
- 2025年05月12日 09:30:44
- 2025年05月12日 07:5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