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本土更智能 歐洲華文教育尋求創新發展
中新社杜伊斯堡5月4日電(記者 馬秀秀)以“精拓深耕,聚智篤行”為主題的第三屆歐洲華文教育大會近日在德國杜伊斯堡舉行。記者在采訪中發現,歐洲中文學校正積極推動教學本土化,借助人工智能及信息技術等提升教學效果,助推華文教育創新發展。
德國文遠中文學校校長張逸訥指出,海外華文教育最大的問題是缺乏語境,容易導致“前學后忘”現象。對此,其團隊自主研發了一套基于語言學理論的教材,目前已出版8冊。這套教材融合了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理論和萊特納的間隔重復學習法,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反復鞏固所學內容,提升記憶效率。
“海外華文教育不能照搬國內教材,必須結合當地孩子的文化背景與興趣,進行真正意義上的‘本土化’。”張逸訥舉例說,教材的美工設計和內容編排需符合德國孩子的審美和興趣,比如以動物為主題的插圖更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
法國小熊貓學校副校長褚佳月則嘗試將對外漢語教學法與華文教育相結合,增強課堂互動性。她指出,傳統華文課堂以教師講授為主,而對外漢語教學法更注重趣味性和交際性,例如通過“購物”“點餐”等情景模擬,讓學生在真實語境中運用語言。此外,學校還組織豐富的文化延展活動,為中法家庭的孩子提供更多語言實踐機會,廣受歡迎。
荷蘭代爾夫特中文學校教師夏春梅強調,海外中文教學需靈活運用多元智能理論和文化嵌入理論,針對不同學生的學習特點規劃教學設計、調整教學方法。同時,學校充分利用中國傳統節日和荷蘭本地假期,開展沉浸式模塊化教學,增強學生的文化體驗感,培養文化敏感度,因地制宜實現因材施教。
隨著技術進步,人工智能(AI)正成為華文教育的新助力。西班牙愛華中文學校校長陳坤介紹,AI已在創意教學中發揮作用,例如將古詩轉化為圖像幫助學生理解,或模擬古人對話以增強文學感受。他展望,未來AI結合虛擬現實技術,可打造沉浸式課堂,如通過立體地圖、實景音效等增強學生的感官體驗,激發學習興趣。
“人工智能是擴展教學維度的利器,但教師仍需保持專業判斷,避免過度依賴。”陳坤表示。
荷蘭代爾夫特中文學校教師劉延在實際教學中深刻體會到人工智能的效率優勢。她指出,AI不僅能輔助聽說讀寫訓練,還能通過大數據分析學情,精準滿足海外學生的多樣化需求。AI與虛擬現實結合可構建虛擬中文環境,彌補海外語境不足問題。在寫作教學中,AI可提供結構化建議和范文參考,幫助學生提升表達能力。不過,她強調,華文教育應堅持“人機并行”,教師的人文關懷和引導仍不可替代。人工智能讓華文教育走得更快,老師的堅守則讓華文教育保持溫度,走得更穩。
英國依嶺中文學校校長兼英國中文教育促進會首席副會長黃珍理介紹,疫情期間,英國中文教育促進會通過對全英華校教師進行軟件培訓,幫助全英華校迅速轉向線上教學,保障了課程連續性。近年來,部分英國華校通過信息化技術助力華文教學,如鼓勵教師嘗試使用動畫、視頻等多媒體資源提升課堂趣味性;借助谷歌云等工具優化管理;在舉行的全英中華文化教育活動中,線上平臺的運用則顯著提升了整體運作效率。
歐洲華文教育大會由英國中文教育促進會于2021年創辦,每兩年舉辦一屆,已成為歐洲華校分享經驗、探討創新發展的重要平臺。本屆大會由全德中文學校聯合總會主辦,下一屆將在法國舉行。(完)

華人新聞精選:
- 2025年05月13日 15:41:02
- 2025年05月09日 09:24:47
- 2025年05月07日 10:36:13
- 2025年05月06日 14:19:48
- 2025年05月05日 18:36:50
- 2025年05月05日 13:52:54
- 2025年05月05日 10:04:46
- 2025年05月04日 09:07:01
- 2025年04月22日 16:30:38
- 2025年04月20日 17:5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