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味中華丨非遺)一琴伴側 好書“開唱”
中新社濟南5月14日電 題:一琴伴側 好書“開唱”
中新社記者 趙曉 王峰
你若喜歡聽山東呂劇,就一定要聽聽它的“母體”山東琴書。
“山東有個蒲留仙,一部《聊齋》世相傳……”上周末,8位“00后”年輕人在山東青島舉行的第四屆大學生曲藝周優秀節目展演上演繹山東琴書“新曲”,把300多年前“聊齋先生”蒲松齡的故事娓娓唱來。

作為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山東琴書最早可追溯至明清時期魯西南文人名流編寫的“琴箏清曲”,后被民眾在田間地頭傳唱成“莊稼耍”。擅唱者走街串巷賣藝,使琴書活躍于蘇魯豫皖交界地區,漸成南、北、東三路流派。
山東管理學院教授羅曉靜是臺上8位年輕人的指導老師,也是北路山東琴書第三代傳人。北路山東琴書發軔于濟南,以揚琴為主奏樂器,墜琴、古箏、琵琶等輔之,既可單人獨唱,也能雙人對唱、多人聯唱。演藝者持不同樂器“說演彈唱”,以方言俚語道民間故事、揭社會現實、頌傳統美德。
“東方升起紅太陽,你聽我表一表梁山伯送英臺要還家鄉……”在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羅曉靜的師父、山東琴書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姚忠賢哼唱起《梁祝下山》的經典曲段,一陣陣顫音如絲線拋至空中,打著轉躍入耳畔,讓人想起兒時擠在茶棚聽書聽曲的時光。
每天堅持練功,山東琴書伴隨姚忠賢走過70多個春秋。他在海內外舞臺唱響《劉伶醉酒》《斷橋相會》等琴書名曲,更憑借《梁祝下山》在首屆法國巴黎中國曲藝節上摘得“盧浮”銀獎。
“到美國、韓國、法國等地演出,很多華僑華人在臺下激動鼓掌,我們常應觀眾需求加演兩場、三場。”姚忠賢回憶說,人群中不乏“洋面孔”,用表情和動作表達對中國傳統藝術的欣賞。
“琴書演員不能僅滿足于會唱,還要唱美、唱出韻味。”在保留“本味”的前提下,姚忠賢緊跟時代潮流,精簡唱段,壓減時長,并將琴書與《月亮之上》等流行歌曲以及《檀香刑》民族歌劇、《泉城記憶》雜技影畫跨界組合,讓老戲迷、新觀眾都能感知這項藝術的魅力。

在大學校園,山東琴書在年輕人的傳唱中煥新。羅曉靜承師父姚忠賢之志,從最基本的拿板、定弦等開始教起,并牽頭成立“琴聲書韻曲藝社”,帶領學生融合傳統琴書與現代音樂創排新作,到學校、社區、鄉村等地演出。
“齊魯鄉音的天花板”“樸實又俏皮,這調調越聽越上癮”……記者搜索社交媒體平臺發現,現在許多網友在互聯網上轉發、評論二三十年前山東琴書的演出視頻,細品其中“滋味”,重溫兒時的記憶。
“曾有兩個小姑娘在街邊看到我表演山東琴書,指著說‘這里在唱流行歌曲’。她們雖然不了解這是山東琴書,但覺得它像流行歌曲一樣好聽,我打心眼里高興。只要有人愛聽、愛看,這曲兒就唱不衰。”姚忠賢如是說。(完)

社會新聞精選:
- 2025年05月14日 11:09:10
- 2025年05月14日 10:51:17
- 2025年05月14日 09:07:35
- 2025年05月14日 09:05:32
- 2025年05月14日 07:36:07
- 2025年05月14日 07:26:58
- 2025年05月13日 20:31:45
- 2025年05月13日 16:45:50
- 2025年05月13日 14:45:53
- 2025年05月13日 13:4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