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亚洲第一区焦香,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猫咪,男女邪恶做爰猛烈动图,亚洲区一二三四区2021

分享到:

兩代白族扎染傳承人的“賦新”之路

分享到:

兩代白族扎染傳承人的“賦新”之路

2020年07月11日 17:12 來源:中國新聞網參與互動參與互動

  中新社大理7月11日電 題:兩代白族扎染傳承人的“賦新”之路

  作者 胡遠航 黃小桐

  七月的第二個周末,蒼山腳下的“白族扎染之鄉”大理周城迎來新一波游客。村內規模最大的染坊——璞真染坊內,十余名游客正在體驗扎染。緩緩拆開疙瘩布,一只只白色的蝴蝶躍然藍布上,重慶游客吳娜臉上露出驚喜的笑容。

  吳娜體驗的白族扎染,是一項古老的民間染色工藝,至今已有千年的歷史。舊籍曾生動描述扎染的工藝過程:“‘擷’撮采線結之,而后染色。即染,則解其結,凡結處皆原色,余則入染矣,其色斑斕。”

圖為7月8日,段銀開(左)和段樹坤(右)展示新染出的裙子。
<a target='_blank' >中新社</a>記者 劉冉陽 攝

圖為7月8日,段銀開(左)和段樹坤(右)展示新染出的裙子。 中新社記者 劉冉陽 攝

  同時,白族扎染又是一個“年輕”的民族工藝。它登上過《非凡匠心》《最強大腦》等多檔熱門綜藝節目,也是中外游客來大理旅游首選的伴手禮。

  “事實上,白族扎染和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樣,也曾面臨發展困境。”白族扎染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周城扎染世家段氏家族第十八代傳人段樹坤稱,鼎盛時期,周城幾乎“家家有染缸,戶戶出扎染”。后來,因為各種原因,染坊一度在周城銷聲匿跡。

  上世紀80年代末,隨著大理第一批游客的到來,扎染這個白族人曾從初生時用的襁褓到大婚時的嫁妝,再到死時穿的壽衣都離不開的工藝,再次復蘇。

  “很多‘老外’拿著美金要買我們壓箱底的扎染布,不少人不認識美金,都不敢接。”段樹坤回憶,買扎染的人越來越多后,村里成立國營扎染廠。后來,扎染廠倒閉,周城扎染又回到家庭式染坊、父子間傳承的“起點”。

  “白族扎染的花紋圖案原本有2000多種,但為了迎合消費者喜好,市面上一度只剩17種圖案。”看著傳統圖案漸漸消失,加之從事扎染的人越來越老齡化,段樹坤同妻子、白族扎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段銀開,走上了一條創新之路。

圖為7月8日,楊志瑞正在檢查新染出的作品。
<a target='_blank' >中新社</a>記者 劉冉陽 攝

圖為7月8日,楊志瑞正在檢查新染出的作品。 中新社記者 劉冉陽 攝

  他們倆分工明確,段銀開負責“扎”:在傳統30多種針法的基礎上,又創新出100余種針法。段樹坤則負責“染”:開發梔子果、藏紅花、蘇木等一系列天然染料,讓扎染的顏色不再拘泥于藍色;在染色技藝上,段樹坤還引入PH試紙,通過測試染料酸堿度,提高染色成功率。

  除了創新工藝,段氏夫婦還進行眾多試驗:依托扎染布,開發背包、紙巾盒、服飾等一系列產品,出口到日本、泰國等國;創建扎染博物館,免費供游客參觀;主動擁抱外面的世界,積極參加國內外非物質文化遺產交流活動和電視節目;并和高校、旅行社等機構合作,推出扎染技藝體驗、扎染課程培訓等項目。

  “我們先是把扎染做成一門生意,后又發展為產業。現在,我們把它當作事業在做。“段樹坤說。

  通過一系列“賦新”,白族扎染煥發越來越強的生命力。每年,數以萬計的游客涌入周城,只為參觀體驗扎染。也有越來越多的周城年輕人,回到家鄉傳承技藝。

  段樹坤的兒子段袁和兒媳楊志瑞,就是其中之一。27歲的楊志瑞曾經在廣州一知名互聯網公司工作,2017年她放棄白領生活回到周城。

  “看到越來越多年輕人穿上扎染的服飾,我發現扎染的無限可能性。”如今,已是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楊志瑞,利用現代設計理念,開發一系列極簡風的扎染服飾和親子裝產品。段袁則不斷嘗試新的扎法和染色工藝,創新出“大理蒼山洱海月”系列作品,目前正在申請專利。

  除了段家,整個周城還有更多人在“賦新”白族扎染。北漂的白族青年張翰敏,回鄉創立扎染品牌“藍續”,開創一系列新花樣和文化體驗項目,受到北、上、廣等一線城市人的青睞。但同時,她堅持用古法扎染,染料都是板藍根、藏紅花等純天然植物。

  七月的大理已進入雨季,周城的大小染坊內,不管晴天雨天,永遠飄著扎染布組成的“藍天白云”。段樹坤抱著小孫子在“藍天白云”下散步,他身上傳統馬蹄花圖案的扎染馬甲,和孫子T恤上的小豬佩奇扎染圖案,相映成趣。前方,一塊古舊的扎染布在風中飄揚。

  “這是我們扎染人的終極追求——‘歲月藍’。這種顏色,無法復制,唯有交給時間去沉淀。傳承技藝,也是如此。”段樹坤說。(完)

【編輯:李霈韻】
關于我們 | About us | 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供稿服務 | 法律聲明 | 招聘信息 | 網站地圖
 | 留言反饋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