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亚洲第一区焦香,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猫咪,男女邪恶做爰猛烈动图,亚洲区一二三四区2021

2024年浙江考古成果集中展示 生動勾勒萬年文化長卷

分享到:
分享到:

2024年浙江考古成果集中展示 生動勾勒萬年文化長卷

2025年05月13日 10:09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大字體
小字體
分享到:

  “五一”假期,杭州西湖畔,浙江省博物館孤山館區的“浙里尋珍——2024年度考古成果展”吸引各地觀眾前來參觀。該展覽由浙江省考古學會主辦,浙江省博物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辦,匯聚2024年浙江26處重要考古遺址出土的400余件文物,以考古之筆勾勒出萬年文化史的壯闊長卷。

  梳理史前至明清文明脈絡

  長江下游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浙江這片土地,以稻作火種點燃文明曙光,憑海港帆影書寫絲路傳奇。此次展覽以時間為軸,分為文明新證、越地風華、東南肇興、海陸交響4個單元,系統梳理浙江從史前至明清的文明發展脈絡。

  4月下旬揭曉的“202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中,浙江仙居下湯遺址入選。在展覽的開端,就可以看到下湯遺址的考古成果。下湯遺址位于臺州市仙居縣橫溪鎮下湯村,面積約3萬平方米,文化層堆積厚達2.5米,包含上山文化、跨湖橋文化、河姆渡文化、好川文化4個階段,貫穿了浙江地區新石器時代的始終,是中國萬年文化史的重要實證。該遺址豐富的聚落要素、清晰的聚落結構,為研究中國早期稻作農業社會提供了重要樣本。展柜里展示了下湯遺址出土的石磨盤、紅色陶器等,均是上山文化的典型器物。考古工作者在下湯揭露出上山文化時期外圍人工土臺環繞中心臺地的聚落格局,各土臺可能對應基本的社會單元,這是研究上山文化社會結構的重大突破,而高等級墓葬的出現,表明社會已開始分化。

  蕭山魯公橋遺址的古代文化堆積自良渚文化時期開始,歷經商周、漢晉、隋唐、兩宋、明清,尤以良渚文化時期的遺存最為重要和豐富。該遺址的發現補充了錢塘江以南地區良渚文化基層聚落的實物資料,對研究良渚文化南傳具有重要意義。遺址延續時間長,堆積變化大,反映了獨特地理環境下人類適應自然、繁衍發展的過程。

  紹興稽中遺址的發現去年被國家文物局公布為“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引起廣泛關注。研究人員首次在紹興古城確認存在戰國時期越國大型建筑,印證了文獻記載的越王勾踐建都歷史。漢代建筑疊壓于越國基址之上,包括幾組單體建筑和水井等,井內出土五銖錢、越窯青瓷和“會稽郡壁”銘文磚、“山陰丞印”封泥等帶地名的遺物,結合墨書木刺、刻劃文字瓦片,專家推斷該遺址與漢代六朝時期會稽郡山陰縣治官署密切相關。此地還發現成組鐵矛、甲胄片、陶鼓風管等冶煉遺存,可能是一處官營兵器作坊。

  溫州朔門古港是迄今國內發現的序列最清晰、內涵最豐富的古代港城遺址,入選“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并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2024年發掘揭露宋代城門奉恩門,填補了溫州古城考古的最后缺環;新發現唐宋碼頭遺跡,進一步豐富了港航設施體系;北宋2號沉船的清理和測繪初步完成,該船形狀結構有明顯的地域特色,可能由溫州本地造船場制造。展柜中陳列著朔門古港出土的瓷器,令人遙想海上絲綢之路的貿易盛景。

  寧波鎮海口海防遺址扼守甬江、小浹江出海口,是明清以來東南沿海軍事防御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199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鎮海口炮臺是中國近代海防炮臺發展的實物例證,是東南沿海軍民守土御敵、反侵略斗爭的寶貴歷史見證。2024年的考古發掘厘清了靖遠、宏遠2座炮臺的平面布局與構筑技術,深化了對清代梯次防御體系的認識。

  展現浙江先民的勤勞智慧

  從稻作漁獵到建房筑城,從陶瓷燒制到航海貿易,展覽中的一件件文物、一幅幅圖片生動展現了浙江先民的勤勞與智慧。

  “這件戰國時期的青銅魚鉤,看起來和現代的魚鉤似乎沒什么差別,上面有鋒利的倒刺,確保魚兒一上鉤就難以掙脫。”浙江省博物館歷史文物部館員、策展人吳絲禾說,青銅魚鉤出土于寧波慈溪灣山遺址,其設計有一定的科學性,說明在戰國時期,浙江沿海居民的垂釣技術達到了較高水平。

  湖州吳興三灣窯址群從漢代延續至三國時期,其產品豐富,紋飾多樣,為研究原始青瓷(高溫釉陶)向成熟青瓷的演進提供了重要實物依據。這里的龍窯整體結構保存完整,由東向西分別為操作間、火膛、窯床、煙道,是浙江地區經科學發掘的最早漢代龍窯。

  嵊州缸山村遺址發現了專門燒制筑墓材料的磚窯群。窯爐營建適應地勢及風向,布局規范合理;窯磚制作精良,種類較多。展覽中可以看到缸山村遺址出土的畫像磚,有魚紋、錢紋、龍紋等,人首魚身的魚婦形象尤為特別。

  江南土地松軟潮濕,如何防止建筑物下沉是一個重要問題。河姆渡文化時期的柱坑墊板、戰國時期的墊土臺基、宋代建筑中的缸基和磉墩,均體現了先民們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和高超的建筑營造水平。

  河姆渡先民積累了在潮濕地帶建房的經驗,創造了栽樁架板、高于地面的干欄式建筑,具有防潮效果,并在柱坑中使用木質墊板,擴大接觸面,避免建筑沉降。

  紹興稽中遺址發掘的戰國建筑基址包括墊土臺基和木構基礎。木構建筑基礎埋于臺基面上深挖的基槽之中,由成組筏狀地栿及立柱墊板構成。這體現了南方傳統干欄式建筑與中原臺基式建筑的有機結合,是中國古代建筑考古的重大發現。

  嘉興東塔寺遺址揭露的塔基遺址反映了北宋時期江南建筑基礎營建的較高水平。東塔寺塔基平面呈正方形,營造時先挖約900平方米的深坑,坑底打下密集樁基,坑內換土逐層夯筑,并在其中搭建木構框架:底層樁基中心豎立放置4層“井”字形木板套箱,其外側先鋪枕木和木炭,再交叉平鋪木板地梁,地梁上放置52口大陶缸,缸基外側還有兩圈由4層豎立木板搭建的套箱,套箱外側有多層樁梁加固結構,其上方也有交叉平鋪的木板地梁痕跡。整個塔基結構復雜考究,甚為罕見。

  從考古現場直接搬到博物館

  據悉,浙江省考古學會已連續10年開展年度考古成果評選活動,但卻是第一次舉辦面向公眾的展覽。

  “評選活動經過多年的舉辦,已經形成文化品牌,吸引了社會公眾的關注。為了滿足公眾對考古和文物保護日益增強的興趣,我們策劃了這個展覽,讓大家‘第一時間’看到出土文物。”吳絲禾說,很多地方都在舉辦考古展,但是像這樣把一個省過去一年的重要考古發現進行集中展示,比較少見。展覽時效性很強,有的文物去年12月才出土,今年3月就在這里和觀眾見面了。

  “這是特意給觀眾營造新鮮出土的感覺嗎?”在展廳,記者看到一件文物上沾滿了泥土。

  “是因為時間很緊,文物從考古現場直接搬到了博物館,還來不及清理。”吳絲禾告訴記者,文物出土后,一般需要經過清理、修復,然后進行深入研究、評定級別。

  在展覽序言部分,展示了2024年度浙江考古重要發現入圍項目圖表,介紹了每個遺址的年代、地理位置、代表文物等。“有了這個圖表,我們可以從時空兩個維度清晰地了解這些遺址。”一名青年參觀者對記者說。

  寧波鎮海汶溪遺址——補全河姆渡文化的歷史拼圖,云和顯圣灣遺址——好川文化的中心聚落,臨安衣錦城城墻遺址——“山、水、城”合一的設計觀念……在各個考古項目的展板上,醒目的紅色文字點明了該遺址考古發現的關鍵內容。

  “圍繞每個遺址都可以寫一篇萬字長文,但觀眾難以記住太多內容,因此我們用簡明扼要的語言來標注重點。”吳絲禾說,展覽中還有視頻解讀,讓觀眾更好地理解這些考古發現新在哪里、重要在哪里。

  浙江省博物館館長紀云飛表示,本次展覽不僅是考古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一場跨越時空的文明對話。博物館要當好推進文明交流互鑒的傳播者,以展覽為媒,讓考古文物走出庫房,走進公眾視野,在更多人心中播下守護文明根脈的信念。

【編輯:李巖】
發表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評論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