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福建寧德:畬族烏飯跨越千年的傳承與發展
中新網寧德2月15日電 (黃子煖 吳虹憓)作為全國最大的畬族聚居區,福建省寧德市迄今保留著濃郁的畬族風情。新春佳節,踏入位于寧德市蕉城區的金涵畬族鄉內,村民們吃著烏飯,唱著畬歌,希望來年萬事順意。
自唐朝相襲而來,畬族烏飯千年彌香,除畬族傳統節日“三月三”外,過年吃烏飯,也有一年到頭有飯吃的好意頭。“烏飯是家和團圓的味道。”當地村民林先生說,逢年過節家人團聚時都會吃烏飯,入口清甜,也希望日子甜蜜。

烏飯顧名思義,色澤烏黑,清香甜糯,而其之所以“烏”,精髓則在于烏稔葉。連日來,在位于金涵畬族鄉的福建山哈烏飯食品有限公司內,身著標準化消毒服飾的工人們正在碾碎烏稔葉,準備制作烏飯。
只見工人們將搗好的烏稔葉加入清水,待水與葉子充分溶解后進行過濾,便成了糯米的天然染色劑,隨后經過浸泡,靜置著色,“烏米”即成。

“畬族烏飯在外觀上‘烏’得名副其實,飯粒晶瑩剔透,味道醇正,清香糯柔,細膩可口,這正是它的‘黑、亮、晶、香’四大特色之所在,從而成為一道富有民族特色的食品。”福建山哈烏飯食品有限公司負責人藍進良對中新網記者如是說。
在金涵畬族鄉,許多畬族群眾都會制作烏飯,但大多是采取家庭小作坊的形式,產品單一,利潤微薄。且傳統烏飯保存期限短,不利于標準化、規模化生產。該如何讓更多人了解、品嘗到這獨具特色的畬家美味?

“我們改革傳統的制作工藝,解決了即食、口味等技術難題。”藍進良說,經過處理后的烏飯變得更加方便食用,保質期可達到6個月,“讓消費者一年四季都能品嘗到烏飯。”

從“小作坊”到標準、科學、規范的生產車間,其過程十分不易。通過不斷努力,2014年5月,福建山哈烏飯食品有限公司獲得全國首個烏飯“企業食品生產許可”。同時,該公司還對烏飯進行權威的營養成分檢測和毒理檢測,確保顧客的放心食用。
解決了生產的問題后,如何進一步打開銷路,讓更多的人接受烏飯,又成為一個新的難題。藍進良告訴記者,對于現在的年輕人來說,食物最需要的是方便快捷,而像畬族烏飯這種非遺傳承技藝要走進現代化社會,并非易事。
為了立足市場,該公司在烏飯的基礎上,以“即食產品”為主思路,在福州大學、浙江大學等科研院校的幫助下,開發出許多新的“食譜”,如:烏米漢堡、草袋烏飯、竹筒烏飯、烏米年糕、烏米鍋巴、烏飯粽子等,以產品的多樣化迎合市場消費需求。
同時,當地通過“三月三”等畬族傳統節日,立足畬族特色文化和畬鄉獨特魅力,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資源內涵,不斷為烏飯賦予文化內涵,加大宣傳力度,增強其附加值。
“從小作坊到現代化生產,從零標準到產業化標準,我們深感老技藝的傳承任重而道遠。”藍進良說,傳承非遺美食是一條很長的路,未來將不斷創新、不斷發展,擴大產業規模,推動畬族非遺美食的傳承。(完)

- 專題:2024年新春走基層
社會新聞精選:
- 2025年05月11日 20:50:34
- 2025年05月11日 19:09:30
- 2025年05月11日 16:40:10
- 2025年05月11日 15:02:40
- 2025年05月11日 14:12:37
- 2025年05月11日 11:53:02
- 2025年05月11日 10:55:18
- 2025年05月11日 09:38:38
- 2025年05月11日 09:27:25
- 2025年05月11日 08:3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