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亚洲第一区焦香,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猫咪,男女邪恶做爰猛烈动图,亚洲区一二三四区2021

中國交通“第五極”為中部崛起注入發展新動能

分享到:
分享到:

中國交通“第五極”為中部崛起注入發展新動能

2025年05月16日 16:25 來源:三里河
大字體
小字體
分享到:

  一碗熱干面的醬香尚未散去,刀削面的臊子香已飄至眼前。

  近日,武漢、合肥、南昌、長沙、太原、鄭州聯合發起《中部六省省會城市交通運輸協同發展合作倡議》,提出攜手構建中部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集群,共同打造中國交通“第五極”。

  從武漢江漢路到太原柳巷,跨越近千公里的雙城早午餐,未來將被高鐵壓縮在4小時之內。

  這不僅僅是時空距離的縮短,人口、信息、資金等要素的跨域速配,正在重塑中部地區的競爭力。

  中國交通“第五極”。

  目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共同構成了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主骨架的“四極”。

  誰會成為中國交通“第五級”,備受外界關注。

  2024年召開的中部地區崛起座談會就指出,加強現代化交通基礎設施體系建設,強化中部地區的大通道格局。

  在國家層面雖然沒有明確劃定“第五極”,但中部地區具備的天然通道優勢,在全國區域發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

  華東師范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曾剛向三里河表示,中部地區聯合打造中國交通“第五極”的優勢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中部地區位于我國“承東啟西、連南接北”非常重要的中間位置,建設便利的交通網絡,可有效地發揮推進“雙循環”戰略鏈接、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交通樞紐作用。

  二是中部地區與長江經濟帶發展、中部崛起等發展機遇為中國交通“第五極”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

  三是中部地區匯聚了全國34.5%的高鐵營業里程、40%以上的高等級內河航道里程,公路網密度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5倍,民航機場密度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4倍。在此基礎上實現互聯互通,省會城市發揮帶頭作用是打造中國交通“第五極”關鍵舉措。

  “不過,中部地區也存在省際協同不足、城際交通發展滯后和國際連通性弱三個方面的短板,提升各地交通網絡的連通性和服務水平是當務之急。”曾剛說。

  武漢、鄭州頭銜有變。

  目前,中部六省省會城市的2035版總體規劃全部出爐,武漢、鄭州定位為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合肥、太原、長沙、南昌四省會被確定為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

  值得注意的是,武漢、鄭州在上一版城市總體規劃的定位還是“國家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此次變為“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定位明顯得到了提升。

  從自身交通綜合實力來看,湖北和河南都是各大區域間往來繞不開的兩個省份,武漢和鄭州在中部地區都是以“通”著稱。

  如,在高鐵通達度上,鄭州、武漢不分伯仲,都遠超其他中部省會。據國鐵集團鄭州局去年10月發布信息,鄭州5小時高鐵旅程可直達123個城市。武漢地區每天開行始發高鐵也達到近500列,通達全國28個省會城市。二者都是全國“高鐵朋友圈”最廣的城市。

  曾剛表示,武漢和鄭州應對標各自定位,共建貫通中國南北的物流走廊,在江海聯運、提升高鐵中轉效率等方面進一步強化樞紐地位。“合肥、太原、長沙、南昌等地可基于各自的區位條件、產業基礎和交通優勢,打造特色通道,形成差異化分工,避免同質化競爭。”

  不止于鐵路建設,在航空、水運等方面,中部六省會正以謀劃“十五五”規劃為契機深化規劃對接,共建中部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集群。

  曾剛指出,當交通網絡從“物理連接”升級為“化學融合”,中部地區才能真正釋放樞紐潛力,成為支撐國家發展的關鍵支點。

  (“三里河”工作室)

【編輯:付子豪】
發表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評論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