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亚洲第一区焦香,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猫咪,男女邪恶做爰猛烈动图,亚洲区一二三四区2021

給地球做“CT”! 如何破譯萬米深處的油氣密碼?

分享到:
分享到:

給地球做“CT”! 如何破譯萬米深處的油氣密碼?

2025年04月18日 17:48 來源:中國新聞網
大字體
小字體
分享到:

  中新網河北涿州4月18日電 (記者 龐無忌)在引擎的轟鳴聲中,兩臺可控震源車先后操控振動器接觸地面,隨后周圍樹木和地面出現兩次較為明顯的震動。這不是真的地震,而是一場野外地震采集作業的模擬現場,兩臺可控震源車分別演示了地震波橫波和縱波的震動場景。

  近日,中新網記者跟隨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走進新國企·科技創新主力軍”活動走進了位于河北涿州市的中國石油集團東方物探公司科技園。“實際在野外勘探作業時,震動的能量會達到這次模擬的二十倍左右,一次出動的可控震源車可能會達到近百輛,兩輛一組同時作業”,東方物探公司生產運行部(生產指揮中心)主任李文勝介紹。

中國石油集團東方物探公司科技園中展示的可控震源車。中新社記者 龐無忌 攝

  向地球深部進軍

  這就是目前油氣勘探領域最常用的方法——通過人工激發地震波,接收地震波在地下巖層傳播中反射到地面的地震波場特征,進而處理分析獲取地下巖層物性和形態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也被形象地比喻為“給地球做CT”。據介紹,全球95%以上油氣田發現主要是依靠地震勘探。

  資料顯示,我國70%以上剩余油氣資源蘊藏在深層超深層、復雜構造及非常規等新領域,找到這些埋藏在地球深處的油氣資源是一個世界難題。

  一方面,原有的地震波激發技術很難傳到深度更深、結構更復雜的巖層;另一方面得到的地震波信號難以轉換為高信噪比、高分辨率的地下地層圖像,讓研究人員對地下巖層結構尤其是儲層狀況難以作出準確判斷。

  以塔里木盆地為例,中國石油集團物探首席專家張少華表示,經歷多次構造演化,盆地油氣多次運移調整,像一個摔碎的盤子又被踢了幾腳。在這么復雜的構造下,要“看清”地下8000米甚至萬米以下的地層,并準確找到石油儲集體,難度不言而喻。

  “兩寬一高”技術

  面對這些難題,東方物探研發團隊歷時15年,研發陸上寬頻寬方位高密度地震勘探技術與裝備,簡稱“兩寬一高”。類比用高清相機“給地球做CT”,寬頻相當于彩色照片,看到地下信息更加豐富,寬方位相當于不同角度拍照片,可以看清地下全貌,高密度相當于高像素,畫質變得更加清晰。

  張少華表示,這套技術體系在理念方法、高端裝備、工業軟件都取得了“從0到1”的突破,解決了全球最復雜地質條件的油氣勘探難題,探測能力實現了從5000米到萬米油氣目標的突破。

  “應用‘兩寬一高’技術之后,在塔里木盆地8000-9000米深地有效支撐鉆井成功率提高20個百分點,在柴達木盆地英雄嶺地區鉆井成功率更是由18%提高到了80%。”東方物探高級專家王永明介紹。

  在“兩寬一高”技術體系中,EV56寬頻高精度可控震源可謂一柄“利刃”。可控震源車長度超8米、重30噸,體型與卡車相仿,但能量卻非常大。可控震源車根據導航行駛到預設坐標點位,對地層進行連續可控振動,可以在地表形成峰值251KN(千牛)的沖擊力。與傳統炸藥震源相比,可控震源具有安全、綠色、環保和頻帶可調控等特點,能夠精準獲取更深層、更復雜地質構造下的油氣信息。

  “看得清”的同時,還需要“算得準”。歷經一次次迭代和升級,2015年,針對“兩寬一高”地震數據屬性特征、大數據量和高計算效率的要求,東方物探推出全球首套五維數據處理解釋軟件,成為全球三大物探主流軟件之一。基于“兩寬一高”技術,有了五維數據處理解釋軟件的強力加持,地下油氣目標探得愈發清晰。

  油氣勘探捷報頻傳

  東方物探公司執行董事、黨委書記任文軍表示,在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方面,“兩寬一高”有力支撐了中國石油取得鄂爾多斯慶城、準噶爾瑪湖等3個十億噸級大油田、塔里木博孜大北、四川川中等4個萬億方大氣區等一批重大勘探發現。對深層超深層、復雜目標進行精準成像,助力我國首口萬米科探井部署實施。

  放眼全球,東方物探業務規模連續10年保持全球行業第一,成為全球最主要地球物理技術服務商。

  在科威特,該公司贏得物探史上23.4萬道最大生產道數的KOC三維勘探項目;在阿曼,作業日效由1萬炮提升到5.5萬炮,保持全球最高日效紀錄。

  “兩寬一高”地震勘探采用全流程綠色勘探技術,也助力“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油氣勘探與經濟發展。據介紹,作為地震勘探的引領技術,它在未來較長時間還將繼續為全球的油氣勘探開發提供重要技術支撐。(完)

【編輯:劉陽禾】
發表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評論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