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東全新開放平臺將撬動中國對外開放新維度
視頻:上海浦東35周年光影展演勾勒開放創新“未來畫卷”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上海4月18日電 (記者 李姝徵)2025年4月18日是浦東開發開放35周年紀念日。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上海浦東以更主動的姿態鏈接全球。落地浦東的上海東方樞紐國際商務合作區(下稱“國際商務合作區”),將撬動中國對外開放新維度。
國際商務合作區不是中國國內現有特殊區域的簡單復制,而是通過借鑒、集成和創新國內外各類區域功能,打造的全新開放平臺。作為國家戰略的集成式創新載體,國際商務合作區今年內將完成先行啟動區的封閉驗收,實現國際商務合作區基本功能的落地運行。
在綜合保稅區、海關監管區和口岸限定區域管理制度基礎上,國際商務合作區將疊加特定封閉區域人員跨境流動便利化政策與商務服務功能,通過“一線放開(對境外進入國際商務合作區的人員、行李物品實施便捷化管理)、二線管住(境內區外與區內之間的規范監管)”的創新監管模式,為跨境商務活動構建高效通道。
屆時,境外人員搭乘國際或地區航班自浦東國際機場入區無需核查中國簽證等入境許可,憑商務合作區綜合管理機構備案的有效邀請,可停留30天,并可根據需要申請延期。區內提供口岸簽證辦理服務,進一步便利跨境商務活動。未來,國際旅客可從浦東國際機場T3航站樓搭乘接駁車輛,10分鐘即可直達國際商務合作區。
“隨著中國高水平開放不斷向縱深邁進,其背后的一條主線是要從物的開放、逐步向自然人的開放拓展,而國際商務合作區就將承載更進一步開放功能:把人和物的開放更好結合起來。”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管理委員會保稅區管理局(上海東方樞紐國際商務合作區管理局)副局長趙宇剛告訴記者,這將是一次全球首創、全國唯一的全新探索。
在上海社科院世界中國學研究所副研究員謝一青看來,國際商務合作區不僅是中國對世界遞出的“開放新名片”,也是上海“主動應變局、育新機”的標志性突破。
當前全球經濟環境正經歷深刻變化:多邊貿易體系承壓、區域供應鏈加速重構、地緣政治經濟不確定性加劇。“在此背景下,這一開放舉措不僅是貿易與投資的擴展,更是制度與理念的突破。”謝一青說。
“過去35年,浦東以貨物流通為核心推動開放;如今,國際商務合作區將人才、資本、技術、數據等要素的自由流動納入制度框架,打破了傳統壁壘。”謝一青認為,國際商務合作區的落地不僅標志著浦東從“要素流動型開放”向“制度創新型開放”的躍升。與此同時,國際商務合作區通過“國際商務中心”這一載體,為浦東乃至上海提供了高效配置全球資源的新范式。
“這一舉措釋放了積極信號:中國在高水平開放中既堅持自身優勢,又主動適應國際規則,為全球經濟注入穩定性。”謝一青表示。
國際商務合作區的制度創新為全球產業協作開辟了新空間。業內分析認為,其既能為會展經濟、跨境培訓等業態創造機遇,更通過優化跨境交易流程,顯著降低企業國際協作成本。離岸研發、跨境數據服務等新興領域或將迎來規模化發展窗口期。
從貨物自由流動到要素全面開放,從區域試驗田到全球新樞紐,國際商務合作區的建設承載著浦東開發開放35周年的新使命。隨著國際商務合作區年內投入運行,這塊區域承載著高水平開放、系統集成改革等重要任務,將構筑起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新高地。(完)

經濟新聞精選:
- 2025年04月19日 12:11:41
- 2025年04月19日 12:04:30
- 2025年04月18日 20:09:44
- 2025年04月18日 20:01:03
- 2025年04月18日 17:47:07
- 2025年04月18日 14:50:49
- 2025年04月18日 10:27:35
- 2025年04月18日 10:24:05
- 2025年04月18日 01:17:48
- 2025年04月17日 17:5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