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隨州曾侯乙編鐘入選《世界記憶名錄》
中新社武漢4月17日電 (記者 梁婷)湖北隨州曾侯乙編鐘于17日正式入選《世界記憶名錄》。此次申報由湖北省博物館和隨州市擂鼓墩文物保護中心牽頭,以編鐘上的銘文作為文獻檔案申報。
據了解,“世界記憶名錄”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1992年發起,旨在保護世界文化遺產,促進文化遺產利用,提高人們對文獻遺產重要性的認識。該名錄不僅包括傳統的紙質文獻,還涵蓋錄音、電視電影作品和數字媒體等新型媒體。
曾侯乙編鐘于1978年出土于湖北隨州擂鼓墩曾侯乙墓,是至今世界上已發現最雄偉、最龐大的樂器,代表了中國先秦禮樂文明與青銅器鑄造技術的最高成就。

曾侯乙編鐘全套65件,分三層八組懸掛于銅木結構鐘架上,其音色優美、層次豐富、音域寬廣,可跨五個半八度,十二聲齊備,僅次于現代鋼琴,比鋼琴出現早2100多年。
曾侯乙編鐘的鐘體、鐘架和掛鐘構件上共刻有銘文3755字,除少量為記事外,絕大多數是與音樂相關的編號、標音及樂律學理論,是目前所見唯一的中國先秦官方樂律文獻,以聲音和文字相互印證的方式保存了2400多年前人類的音樂記憶。
此外,這些銘文不僅標注了各鐘的發音律調階名,還清楚注明了各階名與楚、周等律調的對應關系,是目前發現人類最早從科學角度認知音樂的文獻,同時也證明中國十二律的實踐開始于西周或更早。按照編鐘上的錯金標音銘文所示,敲擊編鐘的正鼓部和側鼓部會發出不同的樂音,即“一鐘雙音”,且兩音之間相差三度。
曾侯乙編鐘復制件曾以展覽、展演和藝術交流等形式,現身國際舞臺。20世紀80年代以來,湖北省博物館編鐘樂團多次接待外國政要。截至目前,全世界已有近10億人次通過線上線下方式,領略曾侯乙編鐘跨越千年的視聽魅力。(完)

文娛新聞精選:
- 2025年04月18日 16:11:31
- 2025年04月18日 15:01:51
- 2025年04月18日 13:51:34
- 2025年04月18日 10:32:41
- 2025年04月18日 10:26:33
- 2025年04月18日 05:22:02
- 2025年04月17日 17:17:38
- 2025年04月17日 11:29:44
- 2025年04月17日 11:08:43
- 2025年04月17日 10:3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