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大的體育競技水平使中國多年來一直稱雄亞洲體壇,也注定會讓多哈亞運會成為中國運動員大展拳腳的舞臺。但這并不影響亞運會的規模持續擴大,越來越多的亞洲國家和地區參與到這一亞洲體壇盛事當中。甚至,亞運會的影響還逐漸超出了亞洲大陸,澳大利亞、加拿大、英國、美國……數以千計的其它大洲專業人士正在為亞運會的舉辦而努力工作。
辦亞運為經濟轉型助力
本屆亞運會的志愿者徐英是卡塔爾籍中國人,5年前她從上海遠嫁到這個阿拉伯國家,她的丈夫是卡塔爾籍英國人。
5年來,徐英目睹了卡塔爾的巨大變化。她向記者介紹多哈時說,沿著本屆亞運會主新聞中心到媒體村、運動員村一線,都是為了亞運會新開發建設的城區。而5年前的多哈市中心只局限在老城一帶,無論是城市的規模,還是繁華程度,均遠不及今天。
據本屆亞組委新聞官穆罕默德介紹,卡塔爾作為一個以開采石油、天然氣致富的國家,正在謀求國家的經濟結構轉型,其中一個主要方向就是將旅游、文化資訊、服務業作為未來的經濟支柱。舉辦亞運會對卡塔爾來說,有助于擴大國家影響,在全亞洲打造卡塔爾的知名度,同時卡塔爾通過舉辦亞運會也為多哈進行大規模城市改造創造了契機。
作為一名卡塔爾公民,徐英享受到這個富裕國家為國民提供的就業、住房、醫療、教育等全面保障。然而,和每一個卡塔爾人一樣,徐英也擔心,一旦石油、天然氣這些有限的資源開采完畢,卡塔爾這個沙漠國家是否又將回到以駱駝養殖和沿海捕魚為經濟命脈的時代。
徐英表示,大多數卡塔爾人支持舉辦亞運會。雖然政府為舉辦亞運會耗資巨大,但卡塔爾人相信,舉辦大型運動會是打造國家形象、擴大國家影響力的捷徑。
今天的多哈,隨著2005年西亞運動會和2006年亞運會的舉辦,已初顯現代化大都市的框架,城市中央商務區即將在亞運會之后全面投入使用。在中東極有影響的卡塔爾《半島日報》分析說,多哈正在成為第二個迪拜。而阿聯酋首都迪拜正是現在中東地區的商業、旅游和經濟中心。
各專業體育公司多哈淘金
記者是在多哈阿拉比體育俱樂部見到李晴的。一年前在澳大利亞墨爾本世界體操錦標賽上,記者與李晴結識,沒想到能在亞運會賽場上與她重逢。
李晴先是在澳大利亞留學,后進入2000年悉尼奧運會的賽事管理公司工作,該公司目前是全球最大的體育賽事運營公司之一。本屆亞運會的賽事管理,就是由這家公司全面負責。
據亞運會組委會新聞官穆罕默德介紹:“卡塔爾本身尚不具備組織像亞運會這樣大型賽事的能力,但世界上具有大賽組織經驗的專業公司并不少,卡塔爾可以通過聘請他們彌補這些方面的不足。”
除了賽事運營之外,卡塔爾還將票務經營、志愿者組織與服務、火炬傳遞與點火方式、媒體服務、形象宣傳、物流、開閉幕式導演等多項工作,分包給澳大利亞、加拿大、英國、美國、德國的公司,據組委會統計,除去志愿者以外,目前在卡塔爾境內為亞運會各項工作提供服務的外籍專業人士有數千人。卡塔爾《半島日報》評論說:“亞運會就像是一座金礦,不僅各國運動員在這里爭奪金牌,世界各地的公司也在這里謀求自己的價值。”
李晴就是這樣跟隨公司來到多哈:“我們提供服務,他們(多哈亞組委)支付報酬,就這么簡單。”
在請專業公司打造賽事的同時,多哈亞運會同時也成為其它一些賽事組織者的學習對象。即將在2010年舉辦亞運會的中國廣州市,就派出了24人的學習小組在多哈亞組委的各個部門工作。媒體部的左麗就是其中一員,她已經在多哈工作了兩個多月,并一直將工作到本屆亞運會結束。左麗說:“不到這里親身感受和體驗,我將不會有現在這么多的收獲。”
(來源:《中國青年報》2006年12月2日,記者:慈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