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地處福建省北部,是福建的北大門,俗稱“閩北”。地理上介于東經117°00′至119°17′、北緯26°15′至28°19′之間,居閩江上游,西與江西省接壤,北與浙江省毗鄰。這一特殊地理位置決定了閩北既是福建沿海連接中國內陸的交通走廊,又是建設海峽西岸繁榮帶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是福建拓展經濟發展腹地的前沿基地,又是閩浙贛皖經濟協作的中心地帶;在福建發展全局及中國東南經濟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南平文化積淀深厚,是福建文化的發源地之一,閩越文化的搖籃,被譽為“閩邦鄒魯”和“道南理窟”。這里人杰地靈,歷史上人才輩出,曾出了2000多位進士和17位宰相,如邵武的李綱、浦城的真德秀、建甌的楊榮等,歷史文化名人如朱熹、宋慈、辛棄疾、陸游、蔡襄、楊時、柳永、嚴羽等都曾在閩北留下足跡。特別是朱熹在閩北“琴書五十載”,所以后人有“東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國古文化,泰山與武夷”之說。南平是福建著名的革命老區。早在1926年南平就建立了共產黨的地下支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福建地下黨省委一直堅持戰斗在閩北,被中央譽為“紅旗不倒”的紅色土地。舉世聞名的“赤石暴動”,就發生在武夷山下。1930年,閩北革命根據地和贛東北根據地合并,形成著名的閩浙贛根據地,曾經留下彭德懷、方志敏、葉飛、曾鏡冰、肖勁光、陳丕顯等人的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