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常州二月十五日電 題:在江南名城常州過大年的老外
作者鎮蕾
二十八歲的弗德來自美國,在常州的一所學校里擔任英語口語教學工作。提及過中國年的感受,弗德就用了一個單詞來形容——“Excellent(精彩的)”。他說,中國年的氛圍很親切,可口的食品、團聚的家庭、濃厚的節日氣氛,這些都使得他想起了在家鄉過圣誕節時的感覺。
常州是長江下游的一個工業城市。隨著常州對外開放的深入和外國公司數量的急劇增加,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和常州人一起工作、生活,中國的傳統節日春節,日益為他們理解、接受和喜歡。
談到春節和圣誕節有什么不同時,弗德咧開嘴笑了。“有的習俗還是有區別的,文化韻味非常濃。比方說,我雖然來中國兩年多了,但我還是不大習慣把錢作為新年禮物。”弗德扮了個鬼臉,比劃著數錢的動作,“在我們那里,大家會選一些實用的東西作為圣誕禮物。但我也知道,中國的壓歲錢是一種祝福,是祈盼來年好運的意思。”“恭喜發財,紅包拿來。”弗德雙手抱拳,用不太標準的普通話說道。
今年除夕,來自德國的雷特有一項很特別的活動——受邀去一個常州家庭過年。“我很喜歡在常州過春節”,來常州生活工作半年多的雷特說:“熱情的常州朋友已經使我完全融入了這份快樂。我雖然來常州的時間不長,但在中國年里,我真正體會了做一個常州人的感覺。”
雷特和一個十多人的常州家庭共享了春節最重要的一頓大餐——年夜飯。為了這位特殊的家庭成員,朋友特意準備了適合外賓口味的香檳和西餐。雷特不是一個靦腆的人,并沒有因為對這個家庭不熟悉而顯得局促。雖然也會有溝通方面的問題,不是每個人都能聽懂他“德國式”的普通話,但這并不妨礙友誼的交流,用心的溝通。大家盡情地喝酒、聊天。午夜的鐘聲一響,他們開車到郊外點起了鞭炮和煙花。繽紛的煙花閃過眼眸,雷特像孩子一樣,叫著,跳著。
剛過而立之年的匈牙利朋友美琳達來常州不到兩個月,在新北區的一家公司做軟件工程師。由于公司的軟件系統要盡快做一次較大的更新,美琳達來中國之后的首個春節不得不在忙碌中度過。大年夜,她在家中的客廳里掛了很多各式各樣的中國結。她說很喜歡中國結,因為她覺得這些小玩意最具中國味,非常漂亮。這些中國結都是她在常州小商品市場買的,到現在已經收集了三十多個,她還學著編一些簡單的中國結。
巴西朋友塔瓦雷斯過年仍然和往常一樣站在餐廳門口——在中國生活了四年的老塔知道,除夕夜是家人團圓的時刻,就像是西方人的平安夜一樣,他不愿意去打攪別人。大年三十的夜晚,街上路人行色匆匆,而老塔的餐廳卻照常營業。九點半,在送走了最后幾名客人之后,老塔一個人走進了附近的一家酒吧,叫上一杯啤酒,坐在臨窗的位置安靜地慢慢品嘗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