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亚洲第一区焦香,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猫咪,男女邪恶做爰猛烈动图,亚洲区一二三四区2021

東西問丨武致知:從楚文字到英文,“清華簡”如何走向世界?

分享到:
分享到:

東西問丨武致知:從楚文字到英文,“清華簡”如何走向世界?

2025年03月09日 19:38 來源:中國新聞網
大字體
小字體
分享到:

  中新社北京3月9日電 題:從楚文字到英文,“清華簡”如何走向世界?

  ——專訪荷蘭學者、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副教授武致知

  中新社記者 李京澤 曾玥

  2008年,約2500枚戰國竹簡入藏清華大學,被學界稱為“清華簡”,其內容多為經、史、子類文獻,涉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是世所罕見的重大發現。

  近年來,清華大學不斷深化“清華簡”的整理研究,以每年一輯的速度公布整理報告,并與外國專家團隊合作,啟動編纂“清華簡”校釋和英譯系列叢書,促進海內外傳播。

  從楚文字到英文,“清華簡”走向世界的過程離不開中外專家的通力合作,荷蘭學者武致知(Rens Krijgsman)就是其中一位。他四年前入職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不僅負責系列叢書的翻譯、編輯工作,而且充當中外團隊溝通的“橋梁”。近日,武致知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講述其助力“清華簡”走向世界的故事,分享背后的文化體悟。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您如何看待《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的學術價值?請簡要介紹翻譯“清華簡”的流程及難點。

  武致知:“清華簡”反映了戰國時代楚地語言文字發展和使用的實際面貌,其中大多數文獻內容未曾傳世,對研究中國上古歷史文化和學術史而言十分珍貴。“清華簡”一經公布,便受到海內外學術界的高度關注。目前,國內外相關學科的學者利用“清華簡”開拓研究領域,產生了一批重要的學術成果。

  具體到“清華簡”的翻譯工作,可以從釋讀講起。釋讀作為“清華簡”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在楚文字的隸定(用現代文字的結構轉寫古文字的字形)乃至簡冊的編排等工作展開時就已經開始。“清華簡”釋讀先由各小組擬初稿,再由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全體人員討論,最后形成定稿。編寫校釋時,學術界最新的可取意見、新的綴合(把原來竹子的碎片拼接回原貌)、新的紅外照片、新的考古發現等信息都會納入考慮,與釋讀結合形成最終的校釋本。

  我參與的英譯工作比較像校釋工作,區別在于前者是將楚文字翻譯成外文,后者則是譯為現代中文。我們會以“清華簡”原文為基礎,同時結合釋讀、校釋以及學術界對“清華簡”的最新認識對每卷做初步翻譯,再與美國漢學家、芝加哥大學顧立雅中國古文字學中心主任夏含夷(Edward L. Shaughnessy)組建的翻譯團隊進行大約每周一次的線上討論,逐步完善譯稿。

  翻譯叢書最大的難點在于,它的內容和版式是前所未有的。英譯使用夏含夷提倡的版式,即橫排逐行將楚文字、嚴式隸定文字、寬式隸定文字、英譯等四段呈現出來,如此對一枚一枚的竹簡進行翻譯,最后再附整篇竹書的中英全文,有助于讀者順著文本暢讀。這在世界上基本沒有先例,因此在編輯、排版等方面存在一定困難,需要花很多心思。

2024年5月,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就清華簡第十四輯整理報告召開第三次讀簡會。清華大學供圖

  中新社記者:“清華簡”哪些翻譯令您印象深刻?參與這一過程,您有哪些收獲?

  武致知:譯著《〈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研究與英譯6:〈鄭武夫人規孺子〉諸篇》時,我對“清華簡”中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故事比較感興趣。里面涉及到的文本包括《鄭武夫人規孺子》《鄭文公問太伯》《子犯子余》《晉文公入于晉》《趙簡子》《子儀》等橫跨鄭、晉、趙、秦、楚等國的歷史敘事,充滿歷史記憶和文學色彩。這些簡冊有著巧妙的比喻和豐富的人物形象,在世界歷史和文學史上受到關注。

  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鄭文公問太伯》中的一句話。太伯對鄭文公說:“古之人有言曰:‘為臣而不諫,譬若饋而不弍。’”(作為臣下而不進諫,好比進獻食物而調味沒有二選)英譯即“The people of old had a saying,‘Serving as minister and not remonstrating, can be likened to serving food without an alternative.’”簡單的一句話卻充滿哲理和價值。其雖講述的是為臣之道,但翻譯的價值也蘊含其中。通過翻譯他人、他國的古典文獻,我們可以理解他者的多面智慧。也只有理解這一點,才能真正理解其文化內涵。

  參與這項工作讓我收獲非凡。通過閱讀、詮釋、翻譯“清華簡”古文本,增進了我對中外同行的了解。我們的翻譯工作就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如果沒有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和文學家的極大努力,沒有他們嚴謹的學風和辛苦的考釋工作,這些文獻就沒法走向世界。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研究與英譯6:〈鄭武夫人規孺子〉諸篇》 書影。清華大學供圖

  中新社記者:您認為《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研究與英譯系列叢書將為海內外學界了解、利用“清華簡”提供哪些幫助?這對于促進中外文明交流發揮了哪些作用?

  武致知:系列叢書用英文系統介紹、闡明“清華簡”最新研究動態、文本理解的難點、學術與歷史背景等,為理解“清華簡”和古代中國出土文獻提供直接幫助。文本的逐句翻譯不僅為剛接觸古文字學的讀者提供閱讀、理解、翻譯中國古文字的方法和范式,也為其今后的研究打下基礎。

  每卷除了英譯和介紹部分,還有作者對這些文獻的疑難點研究。以我比較熟悉的第六卷為例,其除了介紹各個文本所反映的歷史背景,還系統分析了這些文獻的文學和敘事學價值,進一步挖掘出土文獻在古典文學史上的重要性。

  綜合理解文本內涵、歷史背景、文學特征等方面,才能更好地理解這些文獻的意義。我相信,理解一種文明離不開理解它的文化,理解一種文化離不開理解它的文學、歷史、人物以及思想。“清華簡”是反映中華文明的寶貴文獻,其英譯將使更多人有機會接觸它,進而更全面地認識中國古代文化。

已故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原主任李學勤(右三)與師生研討清華簡。(資料圖)清華大學供圖

  中新社記者:參與“清華簡”的翻譯工作是否讓您對中華傳統文化有了新的認知?在您看來,出土文獻和古文字研究對于當下理解東西方文化差異、推動跨文化交流有何意義?

  武致知:翻譯有助于真正讀懂一個文本,在這個過程中我學到了很多字詞背后更深層的意義和文化內涵,同時對中國古代人物和事件有了更新的認識。所謂東方和西方文化,其實是現代人構造出的概念。通過翻譯我意識到,要想讀懂中國,泛泛地講“東方文化”不如具體講“中國文化”,講好“中國文化”則更要首先了解“中國傳統文化”,聚焦“中國傳統文化”還得分西周、先秦、兩漢等具體時間,又得關注到秦、楚、鄭、晉等國的獨特傳統,同時還不能忽略“出土”與“傳世”文獻也具有各自明顯的特征。簡言之,文化是非常具體的,不能一概論之。

  跨文化的分析視角對于挖掘中國出土文獻的內涵具有重要意義。相比于“比較”研究,跨文化更多強調“借鑒”。“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我們學習他國的古代文化是在探索一種可能性,只有保持開放的態度,才不會太早下結論稱“這種文化沒有這些東西”,更不會輕易說“某種文化有這些特征”。深入研究他國文化便會發現,我們所“得”別人得過,我們所“失”別人也失過。人類是共同體,應該互相學習、相互理解。(完)

  受訪者簡介:

武致知。受訪者供圖

  武致知(Rens Krijgsman),荷蘭人,牛津大學東方學博士,現為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副教授,入選2022年“仲英青年學者”。主要研究方向為先秦、秦漢出土文獻、寫本文化研究等。現任歐洲簡帛學會委員會秘書長,《歐洲簡帛學會通訊》編輯,《簡帛》英文刊副編輯,《饒宗頤國學院漢學叢書》編委委員,《亞非學院院刊》國際顧問委員。著有《早期中國的合集:格言、記憶、詩歌與數術》等多部作品。

【編輯:李潤澤】
發表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評論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