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2月8日電 春節一過,三峽文物保護全面啟動。
據重慶日報報道,在庫區200多處需要保護的地面文物中,被文物界列為地面文物“三大件”的涪陵白鶴梁、云陽張飛廟、巫山縣大昌古鎮,保護工作將全面啟動。
——白鶴梁:興建“水宮”
涪陵白鶴梁題刻主體加固工程已順利完成,水下博物館的興建即將動工。按中國工程院院士葛修潤的建議,文物工作者將在白鶴梁集中了180多處題刻的中段部分,建一個無壓容器式的水下博物館,參觀人群可由岸上通過耐壓管道的玻璃窗口對白鶴梁題刻進行觀察,也可以通過光學設備進行近距離觀察。水下燈光照明設備可以由工作人員在岸上遙控。博物館頂部在高水位時淹沒在水下,低水位時則露出水面,館內頂部無水,工作人員可以隨時進行維護。據了解,工程在兩個枯水季節就可以基本完成。
——張飛廟:開始遷徙
文物工作者對張飛廟舊址的拆除、考古工作已經完成,拆除面積約1604平方米,大的構件約10余萬件。除了建筑構件,館內豐富的碑刻字畫等文物也已絲毫無損地拆下來。在解體古廟過程中,每一個部件都進行了編號,以保證部件復建在原來的位置上。春節后,這些構件將告別舊址開始搬運到新址進行裝配,還原成一座原汁原味的張飛廟。據悉,搬遷的內容包括原廟內所有設施、植物、欄桿、部分地下的石塊以及廟外的古橋等。在復建前,還要對拆下來的每一個部件進行防腐、防蟲的消毒處理。
——大昌鎮:全面動工
大昌古鎮位于長江支流大寧河和洋溪河的交匯處,是“三大件”中唯一一個不在長江邊上的文物。當地政府為了配合文物部門做好古鎮的搬遷復建工作,已經投入20多萬元,在大寧河下游的鄧家嶺征地45畝,用于整體原樣搬遷古鎮。搬遷工作春節后就開始進行。據了解,大昌新集鎮由重慶城市規劃學院和重慶設計院設計,其中鄧家嶺為政治文化中心,馬家土包為鎮屬單位建設區,西土包嶺為古鎮復建區。設計本著依山就山、坐山觀水的特點,嚴格控制紅線,把住層高、統一外觀,按圖索驥,在臨碼頭、臨橋頭、臨車站等人氣旺、商機好的地方,采取統建和聯戶自建的方式,投資700萬元建成19幢仿古移民房。另外,該鎮還將安置156米三期水位進鎮農民2276人,居民1000余人,其住房都將是仿古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