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潮涌 智啟新篇——來自2025年世界互聯網大會亞太峰會的觀察
維港潮聲激蕩,太平山麓流云。4月14日至15日,以“數智融合引領未來——攜手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為主題的2025年世界互聯網大會亞太峰會在中國香港舉行。
當算力資源如水電般流動起來、當數智技術賦能千行百業發展、當安全治理構建共享共治體系……香江之畔,多國嘉賓代表匯聚思想、貢獻創見,擘畫出一張“萬物智聯、百業煥新、安全共治”的數智未來新圖景。
算力網絡構建數智融合新底座
人工智能產業的高速發展離不開算力、數據、算法的三大支撐,其中算力被稱為“技術底座”。算力基建、數字基建、創新生態構建,正成為撬動區域發展的戰略支點。
“算力普惠是AI大規模商用的前提條件。”中興通訊董事長方榕表示,目前,算力面臨發展瓶頸的深層原因,是傳統技術架構大都逼近理論極限,亟需圍繞模型架構、算力互聯和系統集成等尋求新的創新突破。
安謀科技首席執行官陳鋒從半導體行業視角出發,分享了自身見解。他強調,算力始終是推動AI發展的核心要素,是數智時代的關鍵生產力。未來,AI的持續演進仍將依賴于底層算力支撐。
韓國互聯網之父、韓國科學技術院榮譽教授全吉男也提到,從研究數據來看,人工智能的投入能夠帶來翻倍的產出。“投入非常驚人,產出非常可觀。全球許多科技公司因此紛紛投入建設大規模人工智能數據中心。”
技術迭代正在重塑數字世界底層邏輯,但“算力鴻溝”的存在也不容忽視。
非洲互聯網之父、加納科網董事長尼·奎諾介紹,非洲數字經濟發展進程及互聯網用戶滲透率,均處于中間水平。“我們的基礎設施比較弱、技術能力不夠高……但盡管存在這些挑戰,也仍在不斷發展。”
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代理副總裁兼總干事金憲也深有同感。在他看來,當前的AI開發需要大量的算力,不僅僅是常規算力,還需要有更高端的GPU,高端的云計算,還有可靠的互聯網等,這些都是發展中國家所缺乏的。此外,語言覆蓋范圍有限,缺乏數據;人才流失,人力資源緊張;基礎設施及算力不足。這些因素也不容忽視。
如何破解這一困境?香港的實踐,給亞太地區乃至全球提供了一份生動的案例。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介紹,在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時代背景下,香港依托國家戰略支持,持續強化科創基礎設施建設。投資超算中心、微電子研發院、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在夯實數字智能基礎方面,香港已形成顯著科研優勢。
在這場技術爭渡中,唯有打破“中心—邊緣”格局,方能成就“千帆競發”。世界互聯網大會人工智能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新浪微博COO、新浪移動CEO、新浪AI媒體研究院院長王巍介紹,中國提出的“人工智能能力建設普惠計劃”,正是要通過南北協作、南南合作來完善全球數字基礎設施布局。同時,該計劃也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中短期培訓、聯合辦學、技術交流等支持,助力培養高水平的人工智能科技和應用人才。
此外,數據的流動與安全,是另一道必答題。峰會期間發布的《全球數據跨境流動政策比較研究》,將全球數據跨境流動政策歸納為框架內便利型、審慎彈性型、約束限制型等三種政策范式。正如國際電信聯盟前秘書長趙厚麟所說,算力系統面臨建設能力不足及重復建設等問題,行之有效的辦法是在區域內進行合作和協調、共建共享,并建立健全相關的規章制度。
千行百業開啟“AI+”新范式
從ChatGPT到DeepSeek,人工智能技術在加速迭代的同時,持續推動各領域轉型升級;以“杭州六小龍”為代表的創新力量異軍突起……當前,人工智能新技術不斷突破、新業態持續涌現、新應用加快拓展。
“人工智能正在賦能千行百業,但并不能很好走進物理世界。這就需要借助開源的力量。”群核科技聯合創始人兼首席技術官朱皓提到,今天的人工智能依然屬于二維世界,仍難以理解空間關系和物理規律。用以理解三維世界的空間智能技術,將成為關鍵突破點。
在強腦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韓璧丞看來,未來的數字化,不僅是讓機器變得更智能,更是對人類本身的關懷提升。歷經多年攻關,強腦科技研發的神經控制假肢技術,已能幫助截肢者通過意念控制假肢完成寫字、彈琴等精細動作,還可借助其恢復自然步態行走。
“基于大模型技術的驅動,對千行百業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榮耀高級副總裁徐智煜,以AI與手機結合為例說道,AI重塑了人機(消費者與終端)交互方式,引發產業鏈各環節的變革。
在電信領域,人工智能引發的變革浪潮尤為顯著。全球移動通信系統協會首席執行官洪曜莊提到,據麥肯錫預測,未來十到二十年,AI可為電信業創造約6800億美元的價值,目前全球81%的運營商正在測試生成式AI解決方案。
“AI為零售行業帶來了全新的生產力。”物美集團創始人、多點Dmall創始人張文中也表示,AI重構快消流通模式,創造全新消費體驗;AI時代,數字價值在將會大幅度提升;AI已覆蓋眾多零售場景……
但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人工智能技術不僅要實現落地應用,也要普惠發展。IBM杰出工程師陳宇翔坦言,AI不僅要賦能千行百業,更要賦能到偏遠地區,彌合數字鴻溝。他介紹,IBM推動了網上學院建設,和全球許多地方的政府機構開展合作,推動全球人才培養。
4月14日,《以普惠包容的人工智能治理賦能全球可持續發展》(以下簡稱《報告》)在峰會期間發布。《報告》認為,人工智能的出現引起從數字鴻溝向智能鴻溝的轉變,可持續發展進程面臨嚴峻挑戰,人工智能能力建設迫在眉睫。
全球各方如何深化國際合作,推動人工智能加速賦能全球可持續發展?《報告》建議:全面推進人工智能賦能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推進人工智能賦能可持續發展的普惠性;推進人工智能賦能可持續發展的包容性;與中低收入國家共同探索可負擔、可持續的能力建設模式;以國際治理多邊合作機制為人工智能賦能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
安全治理勾勒科技向善未來
當前,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迭代與生成式AI的爆發式增長,在創造機遇的同時,也引發了深刻的倫理爭議與安全風險。如何讓人工智能始終朝著助人成長、與人為善的方向發展,真正實現科技向善?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吳建平表示,網絡空間安全的科技創新為數字時代夯基、固本。要關注數字融合中存在的各類漏洞等安全風險,采取體系化的防御措施,防范數字資源產生、流通、存儲等各個各種環境中的安全問題。
尼·奎諾也表示,網絡空間的和平、安全,對于實現全球共享至關重要,不僅促進文化多樣性、改善全球安全治理,還推動了互聯網產業的發展。
然而,數字世界并不平靜。舊的風險挑戰仍未消除,新的安全變量還在涌現,全球共同面臨的任務仍然艱巨,攜手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是國際社會的共同呼聲。
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張東剛強調,面向“數智未來”,必須堅守“以人為本”的初心,打造真正突出人的地位、體現人的價值、符合人的需求、實現人的發展的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構建更加普惠繁榮、和平安全、平等包容的網絡空間,確保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始終朝著有利于人類普遍利益的方向發展。
孫東也表示,沒有一個經濟體或行業可以獨善其身去應對這些技術變革所帶來的挑戰。“各方亟需構建兼顧倫理責任與安全包容的新框架,要深化跨地區、跨部門、跨文化協作,既要通過技術賦能提升競爭力,更要確保人工智能服務人類福祉的根本定位。”
作為亞太地區的重要成員,中國蘊含著合和共生、美美與共的文化基因,秉持開放的姿態,擁抱數字時代,致力于與各國、各地區共同分享互聯網發展帶來的機遇和紅利。
“由中國企業承建的尼加拉瓜國家應急通信網絡即將投入運營,首個‘魯班七班’培訓基地已正式運行,在網絡安全、港口物流等領域的技術合作持續深化。”尼加拉瓜國家電信郵政局局長迪亞茲這樣說。
薩摩亞通信監管局局長吉薩·珀塞爾坦言,作為島國的薩摩亞預算有限、人口有限,缺乏先進的專業技術知識。因此,亟待亞太地區國家提供專業知識和技術能力方面的幫助,這些資源對薩摩亞至關重要。
……
一個個案例說明,在數智融合的浪潮中,共建共治共享,已成為全球人工智能發展的標配,也是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必由之路。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本次峰會以“數智融合引領未來——攜手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為主題,就是要順應信息時代發展潮流,深化交流、凝聚共識、增進合作,把握數智融合發展機遇,為亞太發展塑造新動能新優勢,共同建設更加美好的“數字未來”。
夜幕降臨,維港兩岸燈光璀璨。這場香江之畔的思想盛宴,正在為攜手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點亮新的航標。
(記者 雷渺鑫 孔繁鑫 袁晴 李政葳 潘迪)

理論新聞精選:
- 2025年04月22日 13:28:08
- 2025年04月22日 13:24:38
- 2025年04月22日 13:21:32
- 2025年04月21日 18:05:33
- 2025年04月17日 14:01:48
- 2025年04月16日 15:4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