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片:2007年12月30日,讀者在湖北宜昌市新華書店里翻閱《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讀物。《勞動合同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將對勞動者傾斜保護,加重企業違法成本;呈現出“用人單位不簽勞動合同視為已簽訂無固定期限合同”、“不訂立書面勞動合同付兩倍工資 ”、“被拖欠勞動報酬勞動者可申請支付令”等亮點。 中新社發 劉君鳳 攝
|
中新網1月5日電 自2008年1月1日起,中國正式施行新的勞動合同法和就業促進法,相關的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也將于同年5月1日開始實施。這些法律從起草到簽署,一直受到各界的廣泛關注。法國《歐洲時報》今天發表評論指出,這3部法律的核心是加強對勞工權益的保護。一攬子新版勞動法的實施,對于中共“以人為本”執政方略的落實,對于經濟發展“又好又快”的要求,尤其是對于建設“和諧社會”這一理想的實現,都具有深遠的意義。
評論指出,新法中“工作滿一年可帶薪休假”、“招工時工資不許面議”、“工資福利可在稅前扣除”、“企業不與員工簽合同將賠付雙倍工資” 、“勞動合同試用期最多不得超過六個月”、“每天加班時間不能超過3小時、每月不得超過36個小時” 、“就業歧視將受法律制裁”等等條款,在當今很多西方發達國家的勞動法中“似曾相識”。
評論說,該法律還明確規定,農村勞動者進城就業享有與城鎮勞動者平等的勞動權利,不得對農村勞動者進城就業設置歧視性限制。應當依法對少數民族勞動者給予適當照顧;不得歧視殘疾人;不得以是傳染病病原攜帶者為由拒絕錄用。以上以保護勞動者權益為訴求的條款,已經引起西方媒體的廣泛關注。它們異口同聲感嘆中國今非昔比,稱該法的實施是中國用工制度的一大進步。
評論表示,新勞動法的誕生,與其說是“與世界接軌”,倒不如說是中國在全球化的新形勢下,對自己提出的新的發展要求;不如說是中共在確定了“和諧社會”這一奮斗目標之后,向她邁進的實際步驟。
評論說,2008年,中國將迎來改革開放第30個年頭。30年來,在“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之務實發展戰略統領之下,不但使一部分人富了起來,也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經濟奇跡。今后30年,中國之路在何方?今天的中共領導人給出了新的答案:中國將讓“一部分”之外的“大部分”共享改革開放的發展成果;中國經濟將走科學發展之路;執政黨將恪守以人為本之執政方略;中國將努力構建“和諧的勞資關系”;一句話:中國未來愿景是各個社會階層都是贏家的和諧社會。這也許這是站在工薪階層立場上的新勞動法出臺的必然性所在。
評論指出,毋庸諱言,新勞動法聲聲“緊箍咒”觸及了雇主階層的利益,也引發了所謂影響投資環境的討論。但應該看到的是:這些只是“短期利益”,只是“暫時影響”。將問題放進全球化的背景中去討論就會發現:中共此舉是審時度勢、順應歷史潮流、關注國家與人民長遠利益的明智之舉。
最后,評論指出,回顧近年中國出臺的眾多“新法”“新政”就會知道,勞動法只是其中之一而已。這些由執政黨立下的新規矩,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向“百姓”傾斜,維護弱勢群體的權益。誠然,中國社會環境正因這些實實在在的措施,發生前所未有的深刻的變化。我們為這一變化而喝彩!

![]()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