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走了……我盡力了。”直到今天,人們還記得葉利欽在新千年的鐘聲敲響前突然帶給世人的驚詫和那篇動情的辭職演講。
在2007年北半球的春天來臨的時刻,葉利欽再度“驚動”世界——莫斯科時間4月23日15時45分(北京時間20時45分),俄羅斯首任總統鮑里斯葉利欽因心臟病加重,在莫斯科中央臨床醫院突然去世,享年76歲。這一次告別,他什么也沒有來得及說。
當天,俄總統普京發表電視講話,宣布4月25日為全國哀悼日,悼念葉利欽的逝世。
葉利欽于25日被安葬在莫斯科的新處女公墓,遺體告別儀式在莫斯科的救世主大教堂舉行。
葉利欽的離去,給他的家人(本期《環球》雜志封面上的圖片為葉利欽和其夫人奈娜的合影)留下哀思,也給俄羅斯留下了一筆復雜的政治遺產。
普京在評價葉利欽時說,他是一個“率直而勇敢的民族領袖”,正是由于他,俄羅斯開始了一個全新的時代。俄國家杜馬(議會下院)主席格雷茲洛夫說,葉利欽將留在人們心中,他為國家做了很多事情。
俄羅斯聯邦第一任總統鮑里斯葉利欽逝世的消息一經公布,俄總統普京、俄國家杜馬(議會下院)主席格雷茲洛夫,以及美國、英國、歐盟等國家和地區領導人,乃至蘇聯前領導人戈爾巴喬夫,都對葉利欽去世表示哀悼。
多年以前退出政壇,喜歡在各地盡享天倫的葉利欽遠遠沒有淡出人們的視線。作為蘇聯乃至全世界格局大變革中的重要人物,世人對他評價褒貶不一。
不過,葉利欽在很多方面的表象和本質之間存在著不小的反差,其中有著太多的“似是而非”。有人評論說,不管是當政時期還是卸任之后,葉利欽都像是一團迷霧。作為一個政治人物,他顯得是那樣深不可測;作為一個人,他也有凡人和生動的一面。
這一點,多少符合了俄羅斯著名詩人丘特切夫的一句名言:“理智理解不了俄羅斯,用一般的標準衡量不了俄羅斯……”從葉利欽一生中的幾個關鍵詞看,這同樣也適用于這位叱咤國際政壇的風云人物。
爭權與讓權
葉利欽1931年2月1日出生在俄羅斯聯邦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州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里。貧寒的家境和艱苦的童年造就了他倔強好斗的性格。
從24歲在建筑行業工作開始,他憑借實干和魄力步步高升,擔任過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州建設部部長,州委第一書記、蘇共中央建設部部長,直至1981年入選蘇共中央委員。1985年3月,入主克里姆林宮的戈爾巴喬夫對葉利欽青睞有加,使他很快擔任了蘇共中央書記、莫斯科市委第一書記等職務,1986年2月成為蘇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
葉利欽不同于蘇聯時期其他按部就班、墨守陳規的官僚,這決定了他的仕途必定一波三折。1987年10月,葉利欽因在蘇共中央全會上公開批評戈爾巴喬夫和蘇聯的改革政策而被解職。1990年5月29日,得到西方支持的葉利欽以微弱多數險勝俄共推薦的候選人,當選為俄羅斯聯邦最高蘇維埃主席。次年,榮登俄羅斯聯邦首任總統寶座。
12月21日,一紙《阿拉木圖宣言》,宣告了蘇聯的徹底瓦解。圣誕節之夜,葉利欽從戈爾巴喬夫手中接過了蘇聯的最后一項權力——核按鈕控制權,終于登上俄羅斯政壇之巔。
葉利欽的政治抱負得以實現,既有來自國外的支持,也在于他個人表現出來的政治魅力和號召力。
葉利欽一直以親西方的面孔出現,宣傳西方的民主價值觀念,主張實行西方式的制度。在“819事件”和1993年的“十月事件”等歷史關頭,葉利欽都得益于西方的支持和他自己的果斷和強硬。
獨立以后,俄羅斯聯邦國內進行了政治多元化和經濟私有化的市場化制度轉軌。以開放價格和私有化為主要內容的“休克療法”的實施實際上嚴重損害了俄羅斯的經濟,導致長期經濟衰退,國力下降,國有資產大量流失,社會嚴重貧富分化,寡頭實力膨脹,進一步引發了政府危機、國內民族主義和不滿情緒上升等等嚴重問題。
1999年最后一天,葉利欽做出了一個出乎所有人意料的舉動——把權力讓給了他看好的普京。普京后來用“十分堅強、沉穩”來形容葉利欽的舉動,他說:“我們所有的人的內心深處都很沉重,近10年的時間他一直處在權力的巔峰,現在突然自愿提前辭職……”
[1] [2] [3] [4]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