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地產企業融資應避免走“銀行貸款”、“上市股權售讓”兩個極端,而應更多地選擇中間產品,如發售公司債。昨天,中國銀監會業務創新監管協作部主任李伏安在“2007中國房地產投融資大會”表示,未來大型房企金融資產管理將發生重大轉變,“不再只是簡單為房地產開發籌集資金,而是為大的企業管理好金融資產。”
公司債券更利于房企長遠收益
李伏安分析認為,目前房地產企業已經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其投融資的戰略和思路需要與時俱進的調整,即由過去為了房地產項目投資去籌集資金,轉變為一個大的公司管理自身的金融資產。他指出,雖然優質企業簡單地售讓公司股權上市,是一種最快的籌集資本的方式。但是,這種方式所帶來的“機會成本量”卻值得深思。
李伏安直言,在當今國際金融資本市場上,企業的并購、反并購、惡意并購和善意并購,之所以廣泛而激烈的展開,歸根到底是在爭奪對好的公司的控制權。換句話說,優質公司控制權的價值是國際爭奪的核心目標。即爭奪的目的不是爭奪公司,而是爭奪控制權帶來的價值。他認為,企業的生產利潤、管理利潤、資本利潤是三維空間,大型房企發展到今天,靠房子賣的利潤會越來越少,靠資金管理運作帶來的利潤是越來越大。
為此,李伏安指出,今后地產企業融資應避免走“銀行貸款”、“上市股權售讓”兩個極端,大型房企在投融資過程中應該考慮更多選擇一些中間產品———公司債券。
“當前中國市場最需要發展的就是債券市場,其融資方式可以多元化組合,上市公司應該往這個方向走。”李伏安說。
房產易“打包”為投資產品
而從另一角度看融資管理,可以將房地產融資變成一種金融市場運作的方法。“簡單的講,把公司變成一個投資產品,變成一種投資工具,變成一種別人的投資對象。”“其目的不是為企業籌資,而是為了廣大一般投資人、機構投資者、專業長期投資人提供一種投資產品。”李伏安解釋說。
他認為,目前中國市場存在的所謂的流動性過剩,是因為有大量的資金存在。這些資金需要尋找相對風險和投資回報適應的投資產品。而在中國投資市場非常匱乏的環境下,最能夠創造這種投資產品的行業就是房地產行業。
李伏安指出,房企將優質資產(例如有穩定租金收入的房產)打包成為投資產品推向市場,不但其收效遠遠大于簡單的籌集一筆資金開發某一個項目,而且還可以為企業帶來廣泛的市場效益。(于祥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