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保定八月二十九日電 題:探訪“地下長城”冉莊地道戰遺址
中新社記者 魯達 潘海濤 田張夢
看過無數遍電影《地道戰》,對里面的許多情節記憶深刻。電影中的鏡頭如儲糧室、兵工廠、指揮室、作戰室等常常會在腦海中一一浮現……
記者近日懷著崇敬的心情,沿著狹窄的洞口、貓腰慢慢往里走,便進入了密布如蛛網的“地下長城”——冉莊地道。
走進冉莊地道,猶如走進了歷史,走進了戰火紛飛的年代。一九三七年“七七事變”后,日軍大舉南侵,采取“鐵壁合圍”、“縱橫梳篦”的清剿戰術,實行“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進行慘絕人寰的“大掃蕩”。僅在六萬平方公里的冀中平原上,就修筑據點、炮樓一千七百八十三處,挖封鎖溝八千八百七十八公里,把冀中平原分割成兩千六百七十塊,妄圖撲滅抗日烽火。僅保定清苑冉莊周圍,就有炮樓十五座,形成“抬頭見崗樓,邁步登公路,無村不戴孝,處處起狼煙”的悲慘景象。在無堅可守、無險可據的大平原上,冉莊人民開展了神出鬼沒、出奇制勝的地道戰。
最初,人們自發地挖了單口洞,又叫“蛤蟆蹲”,這是地道的雛形。以后又把單口洞改成了雙口洞,萬一敵人發現一個洞口,洞中人員可以從另一個洞口轉移出去。
領導抗日斗爭的中共冀中區黨委,很快發現并總結了人民群眾的發明創造,于一九四二年一月明確指出:冀中要開展地道斗爭。緊接著,又對挖掘地道的組織領導、技術規模等問題提出具體要求和指導意見。規模宏大的地下工程就此展開,戰爭史上赫赫有名的地道戰從此誕生。
冉莊地道以十字街為中心,有東西南北主要干線四條,南北支線十三條,東西支線十一條,還有西通東孫莊、東北通姜莊的連村地道,有向東南通隋家墳和河坡的村外地道。地道全長十六公里,形成了村村相連,家家相通,能進能退,能攻能守的地道網。地道的出入口有的修在屋內墻根壁上,有的修在靠墻根的地面,還有的建在牲口槽、炕面、鍋臺、井口、面柜、織布機底下等處,使敵人很難發現。地道一般距地面兩米,洞內高約一米至一點五米,寬約零點八米至一米,分為作戰用的軍用地道和供群眾隱蔽用的民用地道兩種。地道內設有照明燈和路標,建有儲糧室、廚房、廁所和休息室。另外,在村里各要道口的房頂上修建了高房工事,把地道與地面工事有機地結合起來。還根據不同的地形地物,分別在小廟、碾子、燒餅爐、柜臺、墻角、墻根等處,修筑了工事和槍眼。所有這些工事都和地道相通,既能觀望,又能射擊和拉雷。
冉莊地道戰工事具有五防,即防破壞、防封鎖、防水灌、防毒氣、防火燒的特點。冉莊地道戰工事還有“三通”和“三交叉”的特點,“三通”就是高房相通,地道相通,堡壘相通;“三交叉”就是明槍眼與暗槍眼交叉,高房火力與地堡火力交叉,墻壁火力與地堡火力交叉。形成了“天地人”三通,構成了房頂和地面、野外和村沿、街道和院內縱橫交叉的火力網,組成了一個連環的立體作戰陣地。
冉莊人民利用地道優勢配合中共領導的武工隊、野戰軍對敵作戰一百五十七次,殲敵兩千一百余名,其中較大的戰役五次。聶榮臻元帥曾為此親筆題詞:“神出鬼沒,出奇制勝的地道戰,是華北人民保家衛國,開展游擊戰爭,在平原地帶戰勝頑敵的偉大創舉。地道戰又一次顯示出人民戰爭的無窮偉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