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7月4日電 據《上海證券報》報道,3日,建設部公布“2005年城鎮房屋概況統計公報”顯示,2005年中國城鎮住房建設繼續較快發展,人均住宅建筑面積升至26.11平方米,戶均住宅建筑面積升至83.2平方米,住宅私有率更是高達81.62%。
不過,房地產業人士表示,持續增長的數據背后也隱現出中國房地產市場的供需矛盾。特別是過高的住宅私有率,成為房價被逐利方不斷推高的因素之一,樓市調控應當提倡理性置業。
“查閱以往的統計數據可以發現,城鎮人均住宅建筑面積從2002年的22.79平方米升至2005年的26.11平方米,顯示了中國城鎮住房建設持續快速發展,城鎮居民居住條件進一步改善。”中國指數研究院華東分院副院長陳晟表示,“同時,83.2平方米的戶均住宅建筑面積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目前中國城鎮居民對住房的主流需求,國家調控樓市、提出大力發展90平方米以下中小戶型也是有依據的!
引人關注的是,至2005年底,中國城鎮私有住宅建筑面積為87.9億平方米,且住宅私有率從2002年的72%升至81.62%。
“住宅私有率的提高一方面顯示出中國住房的市場化發展是成功的,居民的住房條件逐步改善,且越來越多的人擁有自己的資產,而另一方面,多少量的私有住房才是對一個國家、一個市場的發展有利的,也是值得我們探討的一個問題!标愱烧J為。
的確,自2004年我中國城鎮住宅私有率達到80.77%開始,業內就有不少人士指出,城市化造就了一大批商品房消費人群,推動中國的住宅私有率高居世界前列,但一些旺盛的非理性需求也導致了一系列矛盾的產生,房價被逐利方不斷推高,社會和諧也遭受嚴重挑戰。
“與發達國家的住房私有率比較,如美國為68%、英國為67%,中國的數據是非常高了,但這也預示著我們倡導住宅梯級消費、發展住房社會保障的成長空間。”陳晟表示,“中國住宅私有率的提高與居民的置業習慣有關,政府調控樓市的任務除了調整供需、規范市場、穩定房價,更包括保障低收入人群居住需求,提倡理性的置業觀念,如引導購房能力不足的人群先進入租賃市場,以緩解供需矛盾。”(李和裕)